第101章 朝廷非议
紫禁城乾清宫内。
崇祯皇帝正在殿中不停的走来走去,面色苍白,眉头紧锁,手中拿着两份加急文书。下面则站了几名朝廷重臣,周延儒、陈新甲连同镇守北方的孙传庭也一并被召回,另外便是几个平时表现积极的言官。
其中一份便是辽东战报,战事的大体经过他已知晓,为此还大病了一场。据说崇祯帝听到自己的十余万精锐边军几乎全军覆没,主帅洪承畴被困死松山的消息,愣了半天,长叹一声“天亡我大明啊!”当场口吐鲜血,差点一命呜呼。朝堂上众大臣也纷纷停止了争吵,忙着抢救皇帝。好不容易才缓过来,经此打击,崇祯帝大病一场,一个多月没有处理朝政。
此刻他拿起辽东战报狠狠的撇在地上,举起另一份文书,静静的思索着。旁边的臣工都不敢出声,气氛很是压抑。
“辽东的事你们都知道了,也都讨论过了,你们觉得该怎么办?”良久,崇祯帝不得不面对现实,开口道。
“皇上,洪承畴不服朝廷管制,不参照皇上战略行事,以致我大明丧师辱国,臣以为应当严厉处置,以儆效尤!”一名年轻的言官跳出来慷慨陈词道,这人是崇祯新提拨上来的翰林学士,平时有许多想法跟其不谋而合,故而颇为器重。仗着皇帝宠信,迫不及待的第一个跳出来。
众大臣一听这话无不翻白眼,也不知道这人是怎么取得皇帝信任的,整个一草包嘛。崇祯也用一种看似奇怪实则阴冷的眼神看着他道:“朕不大明白,现在洪承畴被困死松山,危在旦夕,爱卿想怎么处置他?派人去跟鞑子要人?”
“这个,臣不敢擅专,还请皇上处置。”那言官一看事态不对,连忙跪下道。
崇祯摆了摆手,看也不看他一眼,眼下这个时候,他真是连发火的心情都没有了。
“朕手中的这份密报是徐州那边的,说的是徐淮总督朱浩正在全力以赴的抵抗瘟疫。而且他的人已经深入到开封、济南、淮南等地。你们怎么看?”
“皇上,朱总督做得好啊,目下我中原瘟疫四起,无论百姓还是朝廷都深受其害,朱总督此举实在是功在社稷啊!”陈新甲受过朱浩的好处,况且他的确觉得朱浩做的是好事,便出来奏道。
“不妥,微臣不大赞同陈大人的说法。虽然朱总督此举本身没什么不妥,但于国家礼制不符。朱浩总督徐淮,本来应在自己的辖区活动,现在却贸然越境行善,很难不让人怀疑此乃收买人心之举!”一名年纪较大的言官道。
崇祯闻言没说什么,只是眯着眼睛扫了群臣一眼,只见周延儒等老臣像是入定的老僧,根本毫无反应,几名言官跃跃欲试,朱浩的老丈人孙传庭则眉头微皱,一言不发。
“孙卿,你和朱浩是翁婿之情,对他的所作所为有何看法?”崇祯眼珠一转,忽然问道。
孙传庭吓了一跳,暗叫苦也!真是怕什么来什么,自己这好女婿净给自己惹事。皇帝发话,孙传庭不敢不接,硬着头皮道:“皇上,臣多年来镇守边关,即便与女儿也是许久未聚了,至于女婿之事更是知之甚少。不过以臣对他的了解,朱浩的人品还是过得去的,若说他此次救灾是别有用心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,请皇上明察!”孙传庭不敢乱说,只是轻描淡写的糊弄了几句,不过言语中还是有些偏袒朱浩。
“爱卿不必紧张,朕只是随便说说。有人肯为朝廷效力,救民于水火之中也算是帮朕的大忙了。朕又怎会怪罪呢?只是你作为人家的泰山应当对晚辈多多教导,做事一定要懂得分寸,谨慎行事啊!”崇祯意味深长的说道。
“是,是,微臣汗颜,微臣遵旨!”孙传庭忙不迭的应道。
其实崇祯对朱浩越境救灾的举动是有喜有忧,喜的是有人帮自己赈灾,这样自己的江山多少能稳得住,忧的是朱浩这般举动明显是在收买人心,若说朱浩丝毫没有异心,恐怕自己也骗不了自己。只是现在朝内朝外还需要依靠孙传庭和朱浩翁婿俩,因此尽管有所不满,也不好问责。
彼时孙传庭仍然镇守京师以北,本来他的势力要远小于洪承畴,但目下洪承畴兵败被困,孙传庭便成为京畿地区的独一份,他手里的数万边军也成为除吴三桂外北方唯一的精锐。崇祯帝不得不把孙传庭依若长城,况且孙传庭这人一向忠心耿耿,崇祯帝对其也是比较放心的。
至于朱浩手里的实力则更加强大,崇祯对他一直是又爱又怕,忌惮之情尤甚于皇太极和李自成张献忠。一旦朱浩作乱,那么大明朝的南方将沦为其手。朱浩现在羽翼已经丰满,崇祯失了洪承畴,彻底没有了能制衡他的力量,若朱浩与孙传庭联手,南北夹攻之下,覆灭大明朝是板上钉钉的事。因此他也只能寄希望与朱浩的忠心了。
正因为此,崇祯一直没有敢动孙传庭。历史上孙传庭在崇祯末年曾因为对农民军战事不利而被投入大牢,差点死在里面。朱浩的出现使得崇祯不敢轻举妄动,因而也改变了这一小小的历史事件。
崇祯思来想去也没有好的办法,便撇开此事不谈。继续问道:“目前洪承畴困守松山城,除锦州、杏山、塔山之地关外之地尽入敌手,如之奈何?”
“皇上,洪承畴的大军其实并没有完全丧失,据情报来看,我军死伤不过五六万人,另外除去吴三桂部三万人没有大的损失,另外的几名总兵也都还剩下不少兵力,再算上溃逃的士兵,咱们最多还能纠集五到六万人,加上孙督师的部队,再征召一些内军,
本章未完,点击[ 下一页 ]继续阅读-->>